时间:2024-06-05 14:25:23
一、分权制度与分权化(分科)经营模式的构建
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,医疗卫生费用投入逐年增加,外加人口老龄化因素,医疗及养老行业的发展方兴未艾。新医改之前医疗卫生资源匮乏,医疗机构以公立医院为主,“看病贵、看病难”的呼声日益高涨,为推进改革,政府从政策上大力支持,进而导致近三年以来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崛起,竟争加剧。
另外,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强力管控,从医院增收从规模发展的角度来看,日益艰难,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逐渐萌发。但迄今为止,医院成本管理仍得不到重视,理论体系发展较为缓慢,虽有学者不断研究与实践,但医院成本较为复杂,加之医院工作人员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体系,缺乏研究与实践动力,故而成本管理在医院很难推行。
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,医院的财经管理者不具有医疗卫生知识,从业务出发的成本管理做起来就非常困难。因此,医院需要大力引进责任会计体系,其至类似于稻盛和夫的“阿米巴经营”理念,分而治之,以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。
(一)集权与分权
集权是指组织的经营决策权力由高层管理者一人或几人承担,称之为集权化经营模式。
分权是指经营决策和绩效责任,由高、中、低各阶层管理人员分别承担,称之为分权化经营模式。
从国内的医疗管理实践来看,大多数医院仍采用集权化经营模式,但从医院科室绩效分配来看,又实行二次分配,则体现出分权化特点,然而,作为医院高等管理者,由于本身学识所限,无法做到完全集权化。在实践过程中,如何合理充分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,分权化经营不失为一条很好的管理通道。
(二)分权化经营模式
分权化经营模式是指医院管理层通过授权,给予所有部门负责人更多的权限,而此种分散决策权及共同承担责任的经营模式,称为分权经营或分科经营。在我国台湾,分权经营盛行,并关键引入“职业经理人”,而非医疗专家主导经营。
例如,某医院妇产科的经营者(我国台湾称之为部门经理人),通常是非医师职的管理人员,具备医院管理相关学历与经验背景,医院管理层赋予其决策权力,但相应地,也必须承担妇产科的发展与成败责任。部门经理人通常会对该科在该地区的机会与威胁进行评估,并对该科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、项目组合,、管理与工作流程、卫生材料管理及资源获取等具有决策权。
优点 |
缺点 |
易于评估部门经理人的绩效 |
部门经理人的自主决策权过大,有可能会伤及整体利益 |
高层管理者有较多时间投入到医院的规划与协调工作中 |
眼界较小,有可能决策不为高层管理者接受 |
培养高层管理人才 |
个人与部门、部门与部门、部门与医院之间有可能发生目标不一致现象 |
增加工作满足感 |
创新的想法不易被推行到各部门 |
提高决策品质 |
—— |
决策较为符合患者需求 |
—— |
(三)建立分权化(分科)经营模式的必要条件
为避免缺点的发生,医院必须具备以下7个条件,分权化经营模式才是有效的:
有两个或更多的经营部门。
部门的决策目标需通过绩效考核与医院的整体决策目标相结合。
部门经理人必须拥有接受决策责任所需要的能力与必要的培训。
员工必须完全授予决策的权力和接受决策的责任。
医院内必须要有一专业沟通平台,负责引导部门经理人进行决策制定及与医院各项工作的协调(如组建运营管理部或指派科室助理)。
部门经理人的决策必须符合医院的整体目标、计划或政策,并在其指导下完成。
部门经理人对职责范围内的运营(包括营销、人事、会计等)拥有更多的或更少的自主权,而自主权的多少视分权程度和授权情形而定。
(四)分权化(分科)经营模式的构建程序
与分权化(分科)经营模式的必要条件一样,要想建成该模式,根据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,必须根据以下7项程序来做,方能实现分权化(分科)经营模式的正常运作。
医院分权化(分科)经营模式实施步骤
区分部门并确定责任范围,如妇产科,并确定责任范围。
指派部门经理人并授予权力。
决定归属主管及负责的绩效种类:依据授权的内容和大小,决定可直接归属的主管及其所应负责的关键绩效类别,如成本层面。
选择绩效指标及制定绩效标准:选择足以代表部门绩效层面的指标,如护理人员小时数。根据医院的管控目标,经由主管的参与,制定绩效标准
记录、衡量与比较绩效:记录及衡量部门或科空的实际绩效,并与绩效标准或预算进行比较。
绩效报告与差异分析:绩效好坏与差异分析经由报告流程,送交各部门或科室的负责主管(通常是管理中心)。
启动反馈行动。
(五)分权化(分科)经营模式的绩效评估
根据我国台湾的实践经验,在此种模式下,各部门或科室的运营绩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衡量。
分权化(分科)经营绩效评估
结果达成:如医疗收入、住院人数、门(急)诊人次、手术人次等医疗服务的产出成果是否达成。
成本发生:如部门损益表上的成本项目或类别是否合适。
成果花费:如为达到医疗服务产出所投入的相关因素,包括仪器设备使用时间、护理人员服务时间等。
资源利用:以资源耗用为主,包括某部门人数、医师人数、仪器设备台数、部门或科室使用面积及其他方面。
上述4个层面可以用来衡量医院内任何部门或科室的获利能力、资产报酬率、生产能力和运营效率。每一部门或科室可以使用多元指标,但究竟要使用何种指标,取决于医院管理者的决策,而决策应该以对于该部门或科室最关键且贡献最大的因素而定。
二、责任中心制度的设立
(一)责任中心制度的含义
责任中心制度又称为责任会计,是分权经营下的产物。其思想源于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企业管理制度的改变,改变的因素包括,组织规模扩大、产品种类复杂、销售地区广阔、员工人数众多、科技进步、竞争激烈等。同时,传统集权组织与管理方式,不足以应付企业面临的上述内外环境变化时的决策需要,因此必须采取分权组织与管理。Higgins在1952年将责任中心制度定义为:“凡按组织结构设计,各项成本均纳入每一部门,各部门主管可由报表知悉所负责任的会计制度。
建立责任中心最重要的是用来弥补传统成本制度效果不佳的部分,因传统成本制度着眼于成本,欠缺责任基础资料,无法将成本管理与责任部门负责人相连接,且成本涵盖范围过于狭窄,无法达到全面提升绩效的目的。因此,借助于责任中心制度的建立,能扩大范围,并突出“责任与人”相结合的精神,因为许多组织相信管理成功必须以人为本。重视员工的工作潜力与意愿,通过责任中心组织,激励员工自我发展,培育责任感、成就感与荣誉感。责任中心制度在初期仅以成本为对象,后来发展到将收益、利润及投资列为对象,由于成效显著其成为现代管理控制的重要工具。
我国的医院,在过去的医改过程中,也同样面临着内外环境的改变,并纷纷采用分权组织管理,但由于医院长期处于行政事业单位体制之下,并未完全实行分权管理,并且医院管理者对于责任会计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尚处于初级阶段,其中以现行成本核算制度的“四类三级”尤为典型。
(二)责任中心制度的建立
1.建立责任中心制度的步骤
(1)起始阶段:形成共识。
(2)规划阶段:成立专业负责部门,建立制度及规划推动。
(3)宣导阶段:使全体员工均能了解制度内容,
(4)试行阶段:辅导试行,以发现不足之处,给予补充修正。
(5)推广阶段:制度正式完成,取得员工共识后推广运作。
(6)逐年检讨修正:就实行需要调整或因业务改变而需调整的,进行检讨并及时修正。
2.建立责任中心制度的八大要素
要想成功地建立责任中心制度,根据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,需要八大要素。
成功建立责任中心制度的八大要素
(1)组织适当区分与调整:不能以医院整体为单位,而是要区分成若干部门或科室,依据授权、可行性及管理需要的衡量,指定为不同类型的责任中心。
(2)建立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:选定绩效指标,制定绩效标准,衡量绩效,进行差异分析、补救行动及反馈,这些均为管理控制的必要程序,没有这些程序责任中心就无法运作。
(3)以授权分权为前提:没有授权,各阶层管理者就没有责任基础;若不分权就无责任中心。所以,授权及分权是责任中心制度实施的前提。
(4)弹性预算的配合:责任中心的绩效,经常需要预算制度的配合,少了弹性预算,责任中心制度就很难推动。
(5)调整会计制度与报表设计:建立与责任中心制度有关的表单与报告。
(6)高层领导的决策与支持:一是高层领导需要有责任中心意识与知识;二是大力支持此项制度的建立。
(7)员工熟悉制度及主动参与:不断进行宜教,使全体员工形成共识,并积极主动参与。
(8)建立转拨计价制度: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内部服务价格的制定与各部门的绩效息息相关,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转拨计价制度。
3.责任中心的类型
通常情况下,责任会计将责任中心分为如下5种类型:
(1)成本中心:主要对成本负责,对收人、利润与投资无决定及控制权,又成为费用中心、支出中心,是指以成本作为绩效指标的责任中心。成本中心的负责人需对该中心投入的成本负责。
(2)收益、半收益中心:最主要的是对收入负责,对成本、利润与投资无决定及控制权。收益中心的绩效指标以收人为对象,如医院的外包部门。
(3)利润中心:利润是收益减去成本后的差额,以此作为绩效指标的责任中心。医院内部的所有科室,如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等,皆为利润中心。该中心的负责人需对收益及成本的绝对差额负责,所以就必须针对这两项因素进行有效地经营与管理,以扩大该部门的利润空间。比如,一方面,利用医疗教育推广来设法提高门诊人次,以增加收益;另一方面,通过流程再造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。所以,利润中心负责人责任重大。
(4)投资中心:该中心的负责人需对中心的收益、成本及投资负责。如月子中心、医疗美容中心、并购一家医院等。
收益中心、半收益中心及成本中心
来源:《医院成本核算》(转载仅作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)